「沿骨花香漫游道」是到訪武夷山必走路線,除了可以見到名聞遐邇的大紅袍母株茶樹外,武夷岩茶主要核心產區"三坑二澗"中的二坑(慧苑坑、倒水坑;另有一說倒水坑不是三坑之一,大坑口才是三坑之一,此處不多做論述)、一澗(流香澗)就在此路線中~
步道開始,首先見到的山澗(小溪)為【章堂澗】,是武夷山丹霞地貌最長的一條峽谷,發源於章堂岩,自西向東順流而下,至玉柱峰下,收流香澗之水,再匯入崇陽溪。
武夷山最有代表特色的山峰是那種向西傾斜的單斜山,是景區內最主要的山峰構造類型。究其地質原因,早在第三紀末武夷湖盆回訪上升時,岩層受到近東西向的擠壓力,導致岩層東側產生翹升,向西傾斜,因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單斜山或單斜斷塊山。為了便於記錄,人們把比較有代表性的山石歸納為三十六峰、九十九岩。
景區內茶園多依岩隙山凹,客土填充而栽,更有利用天然石縫寄植茶樹,或壘石砌座,類似天然盆景,這種特殊盆栽式茶園為其他茶區所沒有。沿途皆可欣賞到~
至慧苑寺前,沿途我們都是沿著章堂澗逆行而上,溪水非常清澈。
接著來到一處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岩洞中有幾幢小木樓就崖構架。據《崇安縣志》記載:這些空中樓閣是清咸豐年間,崇安縣的土豪劣紳為躲避太平軍而僱人營造的。
當時施工為節省時間,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從岩底直接吊上去的。現架在洞外的那幾根杉木便是當時安裝天車(一種起重機械)的架子。因而當地人稱此景為“天車架”。
古崖居下的茶園栽種著水仙。
沿溪水續行,兩旁茶園景象~
大紅袍無性繁殖茶樹。
水仙。
高欉水仙。
看見水仙茶樹有新生嫩芽,加上前面觀察茶樹蟲害頗為嚴重,猜想不知能否遇見茶小綠葉蟬?沒想到,非常幸運地讓我在武夷山看見了第一隻小綠葉蟬。
景區內自然生態豐富,不只看見小蟬,還有其他生物~看來像是椿象的若蟲...
良好環境,加上豐富生態,景區內有其自然生態圈,小蟬及椿象...等害蟲自有其天敵,毋須特別用藥,茶樹自能健康生長~
繼續前行,可以看到一座形似雄鷹的巨岩,人稱鷹嘴岩。
沿章堂澗續行,右前方肉桂後方發現野生竹筍,武夷山除了茶,竹筍也是特產之一。
接著,來到一間土地公廟,廟前栽種著超過一百年的老欉水仙(導遊說的)。從其枝幹葉型看來,確實是歷經蒼桑...
走入旁邊小徑,前往慧苑寺齋堂,休息兼午餐。
等待午餐的過程,繞到慧苑寺前面瞧瞧~
寺前標示此景區的線路圖,順便檢視早上走過的路徑。
午餐後,在齋堂前泡茶小憩。
過慧苑寺前石橋,左折入流香澗(小溪)。右手邊栽種著老欉水仙。
沿流香澗逆行而上,看到一巨石,為玉柱峰。
導遊知道我們想看茶園,於是特別右轉入[非旅遊路線],也是岩茶主要產區之一【竹窠】。看到某家頗具規模的茶商,立牌標示其在竹窠所擁有的茶園數及所在位置,有趣的是他們還為每塊茶園取了名字~
不是很確定他們栽種什麼茶種,很像肉桂...接著折返回主要路線。
繼續沿溪水而行,來到【流香澗】景點標示地,其實從慧苑寺前左轉後的溪水,就可稱為流香澗,而此處兩旁危岩矗立,水流其間,更能讓人對此景點留下深刻印象,故立名於此。
在抵達倒水坑前,路旁肉桂茶樹上見到嫩芽,再次遇見茶小綠葉蟬。
接著,來到【倒水坑】。武夷山風景區的的所有溪泉澗水,均是自西向東,奔向峽口,匯入崇陽溪。唯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
倒水坑走一小段後來到岔路口,右轉上行前往【九龍窠】看大紅袍母株茶樹,直行則是沿倒水坑前往【天心永樂禪寺】,水簾洞指向為入口處方向。
我們右轉往【九龍窠】。
沿著溪水逆行,此段溪水為倒水坑的上游水段。
走過兩岸高矗岩石,溪水順著岩石而走,此段為[非旅遊路線],可接到三仰峰,裡面的茶園多為瑞泉岩茶廠擁有。
我們左轉繼續往大紅袍景點前進。緩慢的階梯爬升,卻讓大家爬的氣喘噓噓...
上至最高點,有個涼亭"茹亦亭",亭前栽種著肉桂,雖然發芽不多,但有嫩芽還是讓我發現了小蟬的身影~
從涼亭走下去,越來越接近大紅袍母株茶樹,導遊告訴我們前方屋子就是早期荷槍駐守看顧母株茶樹人員的暫居處。
走到低處,路旁看到台灣少見的茶樹種—梅占,驚奇發現,茶脫殼景象~
茶諺云:「萬物長。驚蟄過,茶脫殼。」
驚蟄過後,春回大地,氣溫上升到攝氏十度以上,山間的茶樹上,保護和孕育茶芽越冬的鱗片,逐漸張開脫落。伏蟄了一個冬季的茶芽,迫不及待地吐露著新芽~第一次親眼見到這景象,超興奮!!
接著來到大紅袍廣場,大家對著側邊岩壁上的大紅袍母株茶樹狂拍照,"只可遠觀不可亵玩焉"~
大紅袍母株茶樹下的茶園就栽種著大紅袍。
離開大紅袍廣場,準備往出口走去...途經【九龍澗】及【不見天】茶樹栽種區。
在接近出口處,沿途可看到栽種著不同岩茶品種茶樹及介紹的【九龍茗欉園】。
此【九龍茗欉園】係『武夷岩茶名欉錄』作者羅盛財,自1980年開始,先後三次組織課題,和內地同志們一起,分別在九龍窠及霞賓岩兩地建立的茶樹種質資源圃(共計12.6畝),他們收集並繁殖1178份名欉、單欉的無性系後代和群體,目的是為了觀察、研究與鑒別名欉。歷經多年努力,篩選了70份主要名欉,於2004年春開始編纂『武夷岩茶名欉錄』乙書。而我們很幸運的在離開武夷山的早上,於武夷宮附近購得此書,對武夷岩茶名欉樹種特性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至高雄蟬蜒禪言茶館翻閱。
↓ 『武夷岩茶名欉錄』乙書,羅盛財著。
最後,岩壁上的"晚甘喉"文字,結束了此段岩骨花香漫游。
此趟武夷山找茶之旅,五天半(3/21~3/26)自助行程,
源起與行程規劃載於【2016武夷山找茶之旅。序曲】
對茶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覽武夷山的碧水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