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識]裡的文章,整理記錄習茶過程中的心得、發現與體悟,與同好們分享。
關於茶,還在持續學習的路上...
接續前篇文章[茶的基本分類-六大茶類 你認識多少],本文針對綠茶製作工序進一步說明。
基本上,綠茶製作主要工序如下圖所示,部分綠茶在殺青前會有短時間的攤放(約1~2小時,時間不會太長),根據研究顯示適當的攤放會增加茶葉的氨基酸含量(原理在下面文章中說明)。
各工序主要內容與作用簡單說明如下:
1. 採摘茶菁:
採摘茶樹新長出的芽或葉作為原料,關於採摘標準每款綠茶略有不同,大多是一芽一葉或只採芽。台灣三峽的龍井與碧螺春,則多採摘一芽二葉。
2. 殺青:
以高溫鈍化茶葉中酶(統稱葉內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茶葉的酶促氧化(發酵)作用;升温過程中,高温條件及相應的水分變化,促進了其內含物質發生一系列非酶性化學變化。主要有炒青(熱鍋)、烘青(機器)、曬青(陽光)、蒸青(蒸氣)等不同方式。
關於茶葉酶的介紹,請參考文章[茶葉內含化學成分及其性質]文末說明。
↓圖:茶菁以熱鍋進行炒青之動作(攝於中國蘇州虎丘風景區內)
茶菁鮮葉在殺青工序中會有三個明顯的變化:
(1)含水量變化:鮮葉含水量約在75%,殺青中受到熱的作用,葉温迅速上升,使葉內自由水很快汽化揮發,導致殺青葉內水分大量減少,由原本的75%減少到約62%左右;殺青葉因失水柔軟卷縮,利於後續的塑形。
2)葉色變化:即由鮮葉的青綠色(鮮綠色)變成殺青葉的深綠色或淺黃綠色。葉綠素在鮮葉的細胞中與蛋白質共存於葉綠體內,殺青中葉温升高,蛋白質凝固,葉綠素游離出來;游離的葉綠素很不穩定,對pH值、光、熱都很敏感,易發生變化而遭受破壞。
茶鮮葉葉温在達到破壞酶活性的温度之前,葉綠素在葉綠素酶的作用下發生水解,遭受破壞;之後,在高温高濕條件下發生水解,遭受破壞,同時殺青葉失水,細胞汁濃縮、糖的分解,有機酸增加、pH值下降等,都會使葉綠素不斷遭受破壞,生成葉綠酸、葉綠酸甲酯、脫鎂葉綠素或脫鎂葉綠酸甲酯等,使殺青葉變深或變黃。根據中國陳椽教授1963年研究表明,若茶鮮葉的葉綠素含量為100%,殺青葉的葉綠素含量只有70~80%。
(3)香氣變化:茶鮮葉中的香氣以青草氣味為主,主要來源於葉內帶青草氣味的低沸點物質,約佔鮮葉總芳香物質的70%以上(包含60%的青葉醇和青葉醛,及其他類青草味如甲醇、正丁醇、異丁醇、異丁醛...等),其沸點均在160以下,稱為低沸點芳香物質。此外,鮮葉內還含有諸多沸點在200左右的芳香物質,如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葉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苯乙醇、苯甲醛...等物質,稱為高沸點芳香物質。
殺青時,隨著水蒸氣大量蒸發,帶走了大量低沸點芳香物質,這時較高沸點的芳香物質的氣味(香氣)才得以顯露。更重要的是熱作用下,既有酶促作用,還有熱裂解作用和酯化作用,都使芳香物質從含量到種類都顯著增加。
關於茶葉內含物質介紹,請參考文章[茶葉內含化學成分及其性質]說明。
殺青過程中除了上述三個明顯變化外,茶葉內質也發生激烈變化,如酶活性的破壞,濕熱作用下的各種物質的化學變化,多酚類物質、游離氨基酸和蛋白質、醣類物質、果膠物質、酸類物質等都在發生變化;只是殺青時間短暫,這些化學變化不充分,還不能形成綠茶色、香、味物質,但卻為後續工序(特別是乾燥工序)提供了物質基礎。
3. 揉捻:
破壞殺青葉組織細胞,利於成形,並使茶汁揉出表面利於沖泡。
這期間,葉內各種化學物質相互接觸,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這是常温下的化學變化,不像殺青或乾燥工序(温度較高)那樣激烈;此工序對綠茶而言,不只是破壞細胞和卷曲成形,也是色、香、味形成的開始。
4. 乾燥:
將茶葉中的水分減到5%以下,以利保存。利用高温為熱源,使葉中水分氣化轉入空氣中,乾燥過程中,由於濕、熱、力的作用,在水分蒸發的同時,引發一系列複雜的非酶化學變化,這些變化所生成的物質最終組成了綠茶的色、香、味。
在綠茶製作工序中,茶葉內含物質主要會有下列變化,進而成就綠茶獨特的色香味:
(1)醣類物質的變化
綠茶在製中,從揉捻開始,細胞破碎,茶汁外溢,帶羰基物和帶氨基物相互接觸,只是因揉捻温度不高,反應發生緩慢;乾燥階段,温度升高,反應加速。整個乾燥過程中不斷形成糠醛類、醛類、吡嗪類等芳香物質。
熱作用下,還原糖與氨基酸產生[梅納反應]生成糖胺化合物,對綠茶具有烘炒香有重要貢獻。
(2)蛋白質和氨基酸的變化
綠茶加工前,採摘的茶菁鮮葉經一小段時間攤放,加上殺青開始階段,葉温未達使酶完全熱變性前,在酶的作用下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使氨基酸組成及含量發生變化(茶葉氨基酸總量在乾燥後是增加的);氨基酸在綠茶製程中參與多種化學反應,其變化與茶葉的香氣、色澤、滋味的形成密切相關。
(3)果膠物質
綠茶加工前,茶菁鮮葉經一小段時間攤放,加上殺青開始階段,葉温未達使酶完全熱變性前,在原果膠酶的作用下,原果膠水解成與纖維素分離的可溶性果膠,並滲入細胞汁中,軟化了葉質,且使細胞中果膠含量增加,在揉捻中容易成形,並使茶湯滋味甜醇。
(4)多酚類物質
茶鮮葉中多酚類物質是由三十多種帶酚性羥基的物質組成的,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兒茶素類,約佔多酚類物質總量的70~80%,是構成綠茶滋味的重要成分;而多酚類物質中的黃酮類,則是構成綠茶湯色的重要成分。多酚類物質不論是自身的變化或是與其他物質間的化學反應,對綠茶的色澤(湯色及葉底色澤)、香氣都有很大影響。
↓圖:台灣三峽產製綠茶茶乾(左龍井、右碧螺春)
↓圖:台灣三峽產製綠茶沖泡後葉底(左龍井、右碧螺春)
綠茶屬於「不發酵茶」,係因為製茶過程中沒有促進其「發酵」的工序。
所謂「發酵」是指茶葉內含物質的生物氧化作用,而這氧化過程包含了酶促反應及一系列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學反應。簡言之,茶菁鮮葉只要接觸氧,就會有發酵氧化作用。
兒茶素是茶多酚類的一種(佔茶多酚總量的70~80%左右),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在茶葉加工過程中,鮮葉中所含的兒茶素發生氧化聚合,產生多種從黃色到褐色的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物,如: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而這也是形成成茶乾茶與茶湯色澤的主要成分。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發酵度輕的茶湯色偏黃,隨發酵度(氧化作用)越重,茶湯色越偏橙、紅、褐。
關於茶葉內含物質:多酚類、兒茶素的介紹,請參考文章[茶葉內含化學成分及其性質]說明。
↓圖:台灣三峽產製綠茶沖泡之湯色
綠茶,在茶菁採摘後即以高溫抑制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特別是多酚氧化酶及過氧化物酶),保留了茶鮮葉中大部分成分,兒茶素與呈現綠色的葉綠素被大量保留,所以乾茶呈翠綠、黃綠色,而沖泡出的茶湯色澤則呈淡黃色(葉綠素不溶於水,而兒茶素本身無色,抺茶是將茶葉磨碎後沖泡,所以沖泡湯色才會呈現翠綠色...);然而沒有「發酵」工序的綠茶,並不表示其發酵程度等於零喔!殺青前的一小段時間攤放(相當於萎凋),讓葉內酶有時間進行極輕微的氧化發酵作用...此外,殺青時的升温過程,也讓葉內酶有時間進行極輕微的氧化發酵作用...
↓圖:中國杭州龍井茶沖泡之湯色與葉底
以茶研究而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林仁混教授,在大愛電視【七碗茶歌】節目中曾談到:「兒茶素是極不穩定的聚合物,當它一旦離開植株,就開始氧化,逐漸轉化成茶黃質(茶黃素),然後持續發酵,顏色變深,轉為茶紅質(茶紅素)…」
儘管綠茶在一開始的「殺青」工序就用高温抑制葉內酶的作用,然而「採摘茶菁」到「殺青」這段時間,茶菁只要接觸空氣(有氧氣),鮮葉中的多酚類及其他內含物質就已經開始變化了…甚至,有些綠茶的製作在採摘後還會將茶菁置於陰涼處「攤放」幾小時,攤放的這幾個小時,葉內酶活性增強,足以引發酶促氧化反應;因此,綠茶有接近5%以下的發酵程度,而非單純字面(不發酵)意思的0%。
關於茶葉酶的介紹,請參考文章[茶葉內含化學成分及其性質]文末說明。
綠茶在日本及中國相當普遍,而台灣目前只有三峽的「龍井」與「碧螺春」較為人熟知。根據殺青方式的不同,分別有下列幾種常見茶款:
炒青綠茶:眉茶、龍井、碧螺春...
烘青綠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
曬青綠茶:滇青、川青...
蒸菁綠茶:煎茶、玉露...
↓圖:左為黃山毛峰、右為太平猴魁沖泡之湯色與葉底(攝於中國安徽屯溪)
至於綠茶喝起來的滋味如何?
綠茶普遍嚐來的滋味是清新的"豆香、豆甜"味,有點類似綠豆湯的清甜... 如果高温浸泡則茶湯會帶苦澀,主要是茶葉新梢幼嫩部位,呈現苦澀味的茶多酚及苦味的咖啡鹼含量較多,高温浸泡會讓這些物質更多釋放在茶湯中。
通常沖泡綠茶時,會建議茶水比1:50,即50c.c.器皿置茶1g,以80~85℃水温,第一沖浸泡約30~40秒出湯,之後時間逐次增加... 上述置茶量與浸泡時間為建議值,可依個人喜好斟酌調整。
【後記】
基本上按照上述程序製作的茶,皆可稱之為[綠茶];同樣都是綠茶,但因部分製作工序的處理上有些微差異,才會形成最後成茶在色、香、味、形(眉茶/珠茶)等品質及名稱的不同。
至於什麼茶適合製作綠茶,則要考量其茶青原料的內含物質,而這些內含物質則會因茶樹品種、生長環境(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與地勢因子)、栽種管理方式(生物因子/人為因子)…等差異而有所不同。
未來,若有機會遇到文中所述茶款時,希望您還會記得它是屬於六大茶類的[綠茶]類!
|| 主要參考文獻 ||
1. [茶葉生物化學],顧謙、陸錦時、葉寶存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
2. [茶葉生物化學(第三版)],宛曉春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